猴痘病毒

Covid-19尚未結束,近期國外出現多例「猴痘」個案,看似離我們遙遠,但國際交流逐漸恢復的狀況下,仍要謹慎留意相關症狀。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,然而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,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。2022年5月,英國當地衛生單位接獲群聚猴痘病例通報,病患並無旅遊史和接觸史,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出現確定病例。
目前尚不清楚猴痘病毒在自然界的保毒宿主為何。在非洲,多種動物均可被猴痘病毒感染,如繩松鼠、松鼠、剛比亞巨鼠、睡鼠和靈長類動物。其傳染方式為人畜共通傳染:接觸感染動物的體液、血液、食用感染動物的肉類;人傳人: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、損傷的皮膚或黏膜,若產婦感染猴痘病毒,會垂直傳染給胎兒。症狀包括發燒、寒顫、出汗、頭痛、肌肉痛、淋巴腺腫大、極度倦怠,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,症狀持續14至21天,致死率低於10%,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,要注意的是發燒前驅症狀較不明顯,因此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。
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(指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),因此以簡易的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,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,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,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,我國目前尚未備有藥物。
雖多數人在發病數週後可自行痊癒,但嚴重時可以致死,因此預防措施尤其重要:(1)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,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,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,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。(2)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。(3) 如有任何疑似症狀,應及時就醫,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。
至於疫苗接種相關資訊,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,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,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,美國CDC表示猴痘不容易在人際間傳播,所以不需要大規模接種疫苗,建議暴露於高風險工作者再接種。2022年初非洲已通報1597起疑似猴痘病例,66起死亡病例,提醒民眾對於猴痘仍不可輕忽。
如有以上任何問題,建議找專科醫師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