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語言
close

飛聖全球服務護理師 林幼婕

胃食道逆流為腸胃科非常常見的診斷,根據統計,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從5%至24.6%之多,近幾年主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病人更是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。一般人認為,胃食道逆流的確診僅僅是與胃酸逆流有關,但近年的研究顯示喉嚨發炎、氣喘、慢性咳嗽也有相關。長期的胃食道逆流會導致食道炎症病變,包含糜爛、潰瘍、出血、纖維化甚至食道狹窄,因此,胃食道逆流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。

較常聽到的胃食道逆流的診斷是依照蒙特婁定義 (Montreal definition),意思是指胃中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所產生的不適症狀或併發症,而另外逆流性食道炎 (reflux esophagitis, RE) 則是指食道黏膜組織發炎或破損,依據洛杉磯分類將其發炎的嚴重成度分 A 到 D 四個等級,並且,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會有逆流性食道炎的發生,因此接受完整的檢查才能夠正確的投藥以控制病情。

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可分為典型及非典型,典型的症狀包含胃酸逆流及心口灼熱,而非典型較常見為胸口疼痛、喉炎及吞嚥困難等。而臨床上常見診斷為食道逆流的方法有質子幫浦抑制劑測試、內視鏡、食道肌能檢查及鋇劑攝影。其中又以內視鏡為最常見的診斷工具,其優點是特異性高,絕大部分的病人皆可接受此檢查,但對於有吞嚥困難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較不適用,需另行其他方式。

關於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有以下幾種,目前治療胃食道逆流的藥物仍是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效果最佳,另外,醫師會搭配制酸劑及H2受體拮抗改善心口灼熱,以及促腸胃蠕動的藥物作輔助治療,若是病人對於藥物的影響效果不佳的話,或是狀況較嚴重已無法使用藥物控制,這樣的情形會考慮使用手術治療,但是臨床報告顯示,有些病人手術後會有吞嚥困難及不能打嗝的後遺症,並且大多數病人手術後仍須使用藥物控制。

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,病人在生活習慣的調整亦是非常重要的,包含飯後避免立即躺下、睡覺時床頭抬高、避免穿太緊的衣服、避免食用過多甜食及過於刺激的食物(如太辣、太油膩及碳酸飲料等)。另外,研究顯示,肥胖會導致胃食道交界壓力以及胃食道裂孔,甚至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,而下食道肌為胃食道逆流的重要機轉,這也是為什麼會衛教胃食道逆流的病人須控制體重的重要原因了。

台灣因為飲食型態的改變,受到西方的速食文化影響,並且多數人口選擇外食等種種因素,導致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年年漸增,因此若需預防胃食道逆流的狀況發生,需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,並且在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發生時儘早就醫,早點接受藥物或非藥物治療,以避免後續惡化嚴重,並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

如有以上任何問題,建議找專科醫師處理。